Banner Text

Banner Slogan

Member Login
User Name:
Password:
Register
.
. .
. NZ
Tel 0800 452 068

靈芝文化

lingzhi culture.jpg

66 copy.jpg

從盗仙草說起


白娘娘盜仙草是我國婦孺皆知的民間故事,可以毫不誇張地說,以往民間對靈芝的認識,靈芝是能夠使人起死回生的仙草等傳說,都是從這個故事得來的。《白蛇傳》故事的雛型雖然在南宋初就已經出現,但盜仙草的情節並非《白蛇傳》所固有,而是在乾隆年間出現,並通過戲劇、曲藝、年畫等民間藝術形式的傳播而廣為人知。


中國古代神話有兩個系統,即西部昆侖山系統和東部濱海地區的海外三神山系統。昆侖山產不死之藥,群仙之長的西王母,就居住在昆侖山最高處的“墉城”內,又稱“玉京”,墉城的七寶山上生長著一萬二千種芝草;其上有“懸圃”芝田,仙人常在此採集芝草。東部燕齊濱海地區海市蜃樓的自然景象,極易啟迪人們的想像力,從而促成仙人,仙境之說的產生。海外三神山之說即源於此,後又演變為十洲三島。不能進入上都的仙人,都居於這些仙山內,就像人間種植稻田一樣,群仙在山中以耕種芝田為生。出產在仙山的“神芝瑤草”,食之能令人“終老不死”。

“不死藥”與人類文明


典藏宏豐的道教經籍,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有待深入發掘的寶庫。道經記載的芝草種類,遠比本草學和博物學著作要豐富得多,僅《抱撲子.仙藥》提到就有600多種,其中“菌芝”約120種,這不過是概言其大略,實際上見諸于各種道經的菌芝,有名稱可考者不止于此,有人估計當在千種以上。在中國古代文獻中,常用“五芝”來泛指各種菌類。但是道教的“五芝”與本草學的五芝不同,“芝”的概念被外延,把許多本來不是菌類的動植物,白化動物或生長異常的生物及礦物藥,只要被認為有長生不老作用的均稱之為芝。如《抱樸子.仙藥》中的“石芝”、“木芝”、“草芝”、“肉芝”和“菌芝”,是有別於本草學五芝另一個分類系統。在談到道教與芝草的關係時,便不可避免地要涉及這些並非菌類的“芝”。道教的觀念中,芝草是“山川雲雨,四時五行,陰陽畫夜之精”所化的“神草”或“神芝”,為“太上之藥”,“得而食之,後天而老”,或謂“食之令人眉壽慶世”。


此外,服用芝草還能使人獲得“飛行輕身”,“登白雲,見徹鬼神”,充滿神秘色彩。為嚴守秘密,見於道經的芝草名稱,如“雲瑤芝”,“龍威芝”等等,常為外人所難解。在這一點上,它又不能與本草或譜錄相比,但卻深刻反映了道教文化的本色。追求“長生”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普遍願望,也是世界古文明的主要特徵之一。這種非理性觀念的產生出現甚早,在巴比倫,印度、波斯和中國等文明古國的神話傳說中,都有一種能使人長生不死的“仙草”或“不死藥”。這些神話傳說可能源於中亞,但在傳播過程中與當地本土文化相結合,其生物原型發生了變化,隨著時光的流逝,這些被供奉于聖殿的仙草或不死藥,其真相早已不為人所知,只有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芝草,因為芝草作為生物原型,而得以流傳至今。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,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中華靈芝文化。